踏入初中校门,初识数学,你或许既满怀期待又有些不安。小学到初中,数学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显著提升。作为历经六届初一学生的数学教师,我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助力新生平滑过渡。 摒弃...
踏入初中校门,初识数学,你或许既满怀期待又有些不安。小学到初中,数学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显著提升。作为历经六届初一学生的数学教师,我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助力新生平滑过渡。
摒弃“死记硬背”的旧习惯
许多同学仍沿用小学背诵口诀的方式学习代数,这在初中数学面前无异于使用木制钥匙开启防盗门。初中数学更重视思维的培养。建议你随身携带“三问笔记本”:遇到新公式,立即记录:(1)这个公式解决了什么问题?(2)推导过程中哪个步骤最为巧妙?(3)能否在日常场景中找到它的应用?去年就有位学生在观察奶茶店第二杯半价活动时,自行撰写了分段函数表达式。
将错题本转变为“游戏存档”
不要将订正作业视为惩罚,尝试用游戏化的思维管理错题:用绿色荧光笔标注“初级关卡”(计算失误),黄色标注“中级Boss”(思路偏差),红色标注“终极副本”(知识盲区)。每周利用三个课间时间与同桌互出题目,攻克对方的“红色关卡”,你会发现,两个月内二次根式计算错误率能降低67%(我校2022级跟踪数据)。
展开剩余40%在老师办公室播下“问题种子”
不要等到考试前才寻求老师帮助,养成“5+1提问法”:每周前五天收集五个问题,周末挑选一个最具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需满足:(1)尝试用三种不同方法解决过(2)能清晰描述卡在哪一步(3)设想过如果自己是老师会如何讲解。带着这样的问题求助于老师,不仅能获得深入指导,还能激发老师传授“定制化”解题技巧。
近期批改作业时,我注意到不少同学在立体几何入门题中会下意识地用手指在空中模拟旋转体,这一细节让我倍感欣慰——这说明大家正在形成空间思维。初中数学不是跑道,而是寻宝图。那些看似复杂的定理和公式,其实就像标注着“此处有金矿”的标签。下个月,我们将在教室里设立“思维可视化展示区”,期待看到你们用乐高积木搭建的几何模型,或用短视频展示数学在街舞轨迹中的应用。
文章来源:https://www.shdy168.com/sxpx/302
发布于:北京市